精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100句)

精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100句)
时间:2023-01-24 09:13:53

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

1、礼记仲尼燕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孔颖达疏:“周流,谓周旋流转,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则周有流转无穷义。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3、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的学问、宗教、理论等等,都是小人之学。例如所谓的基督教、道教之类的,立一个上帝、道,然后让人去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学。

4、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一个大政治家是和宗教家一样,爱人是不能分彼此的,我们对于人,好的固然好,爱他;但对不好的更要爱他,因为他不好,所以必须去爱他,使他好。

5、《论语·为政》篇包括24章。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6、如题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公正待人,不带有私心;而小人相互勾结不公正。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第二》,评价一个人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通常会以他的德行规范为标准。孔子二次划分了两者区别,以“周”和“比”相对评价,“周”是周至,表示预予人包容;“比“是比附,表示自我封闭。

7、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8、〔鉴赏〕“周”是合群的意思,“比”意为勾结。这两个字都有关系好的意思,但是,“周”有周遍的含义,就是说不与一些人特别密切,而同另外一些人有意疏远。也就是没有宗派主义,不党同伐异,而“比”表示两者靠得特别紧,关系特别密切,因此在这句话中就有勾结的含义。

9、《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10、按照我粗浅的理解,“周”是周围,是一个圈,是一个范围,“周”的意思是紧密团结周围的很多人,所以结合的基础不应该是个人利益,至少应该是集体利益,或者说是公义。所谓,团结就是力量。

11、夫子讲的话把现在的人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多学。

12、孔子说:“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周比二字,除公、私外,其他如义与利,普遍与偏党,忠信与阿党,都讲得通。

13、所以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人要广泛的好,我们不要存有私心,有私欲夹杂进去,然后对谁好、对谁不好。我们心里面有偏私,特别是到时候结党营私,这个就很可怕了。

14、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15、礼记缁衣:“大臣不治而迩臣比矣。”郑玄注:“迩,近也。比,私相亲也。”儒行:“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孔颖达疏:“危,谓毁害也。谗谄之民,其群党连比共危亡己者也。”

16、《论语》:父在,观其志

17、《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8、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19、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20、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二、对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

1、《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2、《论语》:孟懿子问孝

3、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为政第二》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4、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君子不会预先设定一个框框,戴有色眼镜甚至脚镣去知去行,只会从当下的现实出发,全面地收取所有的材料,对所有材料“不相“之,这些材料,包括社会的所有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精英面首到面首精英,从生老病死到奸淫虏虐,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5、《论语》:道千乘之国

6、君子看重的在于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在于利益。

7、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8、《论语》: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9、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10、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11、你说一般小人会怎么样?这个人表现好,我跟他玩,我向他学习;这个人差我不行,我讨厌他。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你这样是没办法做好一个好领导的。

12、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比,近也。周,密也。”孔颖达疏:“言恶人所爱,爱同己者也。”

13、孔子用“周”与“比”来概括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来规定有道德的人应当遵循的交友之道。“周”与“比”之间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是以坦诚、友好、善意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择交友的对象,搞小圈子。孔子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要是有义的人,都要同他亲近(见《里仁》)。这就是说对众人一视同仁,不论他是不是同乡,不论他是否有权势、财富、地位,也不论他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不是坏人,都应当竭诚以友善的态度与之相处。这就是《子张》中“君子尊贤而容众”一句表达的意思。因此孔子强调“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尧曰》),他主张搞五湖四海,最反对结成小宗派。

14、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1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6、今人常曰普世价值,然此时代之普世价值与彼时代之普世价值或有不同。孔子之时,其理想政治乃尧舜所行大同之道,所谓普世价值即三代所行之宪政,天子、诸侯、卿大夫拥有行政权,人民拥有议政与选举权,虽不能直接参政,然通过乡举里选,亦可为造士、进士,而进士即可官之、爵之、禄之矣。

17、接下来我们看到第十四章的内容。『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老夫子讲这句话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如何去辨别君子与小人之见的差异。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换句话说,君子始终循规蹈矩的与人为善,而小人始终乱章违纪的唯利是图。从政治的角度来讲,无论何时君子会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而小人从来都以结党营私为出发点。这里的『比』字,是“勾结,联结”的意思。所以,做人应该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向君子看齐。

18、此章之义,与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近,可参彼注。

19、以君子的君子方式对待小人,远离小人,平时不冷不热,时而敲他一下。以小人的方式对待小人,孔子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平时不轻易显山漏水,关键时候,一次整死,让他终身难忘。

20、三山语文“一起阅读”栏目已陆续推出有关《论语》内容的解读,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魅力,收获“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快乐。

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理解感悟

1、真正的君子是以道德?砀谢篱g,至於錢?等物,不是一??真正的士、君子努力的目?恕?龌龊的小人做事没有原则没有羞耻,一心攀上,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君子正身,损人之利不取。小人贪利,利之所至,别无他顾,即使损人损德亦不以为患。高尚者自愿高尚,卑鄙者自甘卑鄙。

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的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

4、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5、《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6、《论语》:君子不器

7、君子普遍,小人偏党。依普遍、偏党讲,普遍就是周,偏党就是比。这是从心量来讲。朱子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君子心量广大普遍,没有小我,这叫周。小人心量狭小,偏私结党,这叫比。

8、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9、是周、比之义同,惟其范围有异:周,周备,喻大公之心无不包也;比,比较,凡事比较则有私心。此文谓君子忠信以行之,虽周流普遍,而不营结私党;小人则反之,结党以营私也。

10、因为你君子作为一个领导,就好像一个老师,他看小孩子,看同学们学习好的我很喜欢,学习差的我更要帮助,对吧?你懂礼貌的懂事的孩子,我很喜欢你;调皮捣蛋的,我更要去教导你。这个就是周而不比。

11、在心里面先盘算好自己的利益,盘算自己的名声,跟人家合作也只是暂时的,互相地利用。没有合作的话有些事情做不成功,所以说他们也是为了利益才能走到一起。所以说“小人比而不周”,没有真正地团结合作,只是表面的,表面上还是合作,内心不团结。

12、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13、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14、《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15、法缘慈悲,法指真相,证悟诸法本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假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迷惑不知,执著五蕴为我,从而虚妄造业,冤枉遭受果报。圣人依法慈悲众生,令其离苦得乐。

16、感悟:南怀瑾在《论语别裁》中说,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张三好,对李四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17、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18、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语出论语为政篇,孔子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言论,是因为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期望着变法、改制,这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非常反感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将那些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违反祖制的官员设为小人,他们没有廉耻,罔顾礼仪,只为个人利益而结成朋党,但因为他们确实能够获取现实的利益,因此这种官员越来越多,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守旧派则始终是极少部分的人,这孔子才会有一种孤家寡人的感觉,将自己比作手里也有讲求忠信的君子,而痛斥为不守礼的小人。

19、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20、《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四、君子比而不周 小人周而不比这句话

1、那比呢?就是小人了,我们一般人。所谓小人,我们上节课也强调过对吧?一般意义上来讲,大家理解成一个贬义词,但是实际上它也不完全是贬义,它就是指普通人。我们一般人所谓的比是什么意思?

2、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

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4、“周”“比”之别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应当结成一种无原则的密切关系。儒家向往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厚的友谊和情感,但是他们主张在相互交往中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反对姑息错误的倾向,所以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的名言也反映了同样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过于密切了,以至于对于各自的缺点互相容忍,对于对方的错误互相包庇,发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古语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这句话虽然出自《庄子·山木》,但是用来表达儒家的友谊观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5、君子所思考和忧虑的是德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时候田宅禄位;君子所思考的是不能触犯法律,小人所思考的却是如何获得利益。

6、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排斥异己者,结党营私。

7、礼记月令:“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郑玄注:“周谓给不足也。”雍也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継富。”则周有救济贫乏义。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9、君子公平正直,小人自私无公,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依公、私讲,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公就是周,私就是比。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平时修养亦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此即周而不比。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心中所想也是有私无公,此即比而不周。

10、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11、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12、为什么呢?君子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是因为君子和光同尘,对别人没有所求,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不同,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他们和一两个人亲密,是因为他们交往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4、朱熹曰: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1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16、孔子在这一节里论述了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区别,君子和小人在与人交结时因其动机和目的截然相反,所以其表现为行为时必然是截然相反的。由此可见,周和比的意思应该是相反的。如果说,小人为私欲勾结别人、图谋利益,那么,君子应该为道义团结和帮助别人、牺牲利益。

17、(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18、《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1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么,什么叫作周、什么叫作比呢?忠信,就叫作周,阿党,就叫作比。这是最通俗的解释。周,还可以解释为合、亲和以及调和。另外,周,还有接济和救济的意思,如:周济。比,解作阿党,阿(ē婀)意为迎合。阿党就是互相依附和勾结。

20、而且还有比较张三跟我好,我跟他关系好;李四跟我不像,我不喜欢他。我们有一个判断在里面。每个人有私心,都会有这种情况,这个就是比而不周。我们就偏狭了。

五、君子周而不 比 小人比而不 周

1、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2、君子掌权,在他眼里小人都是君子。这样还不能成为君子的人,就是真正的小人。小人弄权,在他眼里连普通人都是小人。这样还能不做小人的人,就是真正的君子。

3、管子人主:“人主不可不周。”房玄龄注:“周,谓谨密也。”

4、孔子漫游始于五十五岁,已知天命之所在,天将以其为木铎,即天命其为民代言,要其救助此礼坏乐崩、民无所错手足之时代,故虽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故孔子之周游,犹似朝圣之旅,正是在危机四伏之旅途中,孔子铸就伟大人格,成为令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之至圣。

5、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从来不会检讨自己,总是把错误和责任推给别人,对别人却是求全责备,自然不会有进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走投无路时,仍然坚持原则;换了是小人,就胡作非为了。

6、孔子说君子不怕穷困潦倒,小人则不择手段地摆脱穷困之境。能否在穷困潦倒的时候仍然坚持原则和底线,不仅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也是真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

7、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8、你赞赏提问,我超值回复

9、其次要求人们讲道义,仁义礼智信,有自己的固有原则。君子往往按照规矩办事,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不会为了利益趋炎附、唯利是图,不会结党营私,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比是排斥,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正,常常以私心和偏见对待他人。

10、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

11、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12、戚学标论语偶谈:“比与党有别。周礼五家爲比,五族爲党。比人少而党多。比爲两相依附,如邻之亲密。党则有党首,有党羽,援引固结,蔓延远而气势盛。此比字对周说,正于其狭小处见不能普遍,犹未至于党之盛也。”

13、此观念对世袭制度之冲击,使其所到之国,无不受利益集团排挤,又因孔子并未发挥为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所需与既得利益者妥协之技巧,以致处处碰壁。

14、原意:“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指:“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15、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君子和小人所思考和忧虑的东西都不一样,所采取的行动自然也就不一样,最终的结果更是天壤之别。

16、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7、《论语》:邦有道,危言危行

18、周和比,根本在于存心的不同。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可能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差不多,可是存心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礼敬。小人是比,比是私心,私是不平等,他只厚待权贵。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就在一念公和私不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这一点存心。

19、《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0、惟至春秋末期,世袭制度已然定型,难以憾动。此于左传所载异姓之臣弒君,无直接继位者,必择前君所遗之子以立之,即可见也。而在此时,孔子强调君子、小人之别主要在德,若无德即在位无妨其为小人,若有德即退居不妨其为君子。

Copyright © 2022-2023 www.rqh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句子网 版权所有 蜀ICP备2023000697号-3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