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莲说课外拓展
1、第8课《时间的脚印》讲解+练习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3、锻造思维: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形成自己的思想
4、第4课《灯笼》讲解+练习
5、课文先后记叙了作者“闻到清香一观察形状一欣赏姿势一展开想象一回到现实”这一过程,思路非常清晰。
6、《阅读方法教学的四种策略——以为例》(范练娥,《语文建设》,2020)
7、和学生一起见山、见水、见世界。
8、旧版语文教材在单元的编排上多以“题材”、“体裁”的统一性或按照阅读的训练体系作为集纳选文的标准,注重于文体、文学知识、写作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教学目标强烈地指向“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而新课程语文课本在单元的编排上是以“主题”的统一性作为集纳选文标准,淡化语法、修辞知识等,教学目标更多地指向“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世界观”这两个维度。
9、改文: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试分析托物寓意的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11、完成作业本任务任务四第(2)小题以及课后拓展。
12、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3、郑安妮王芳张伟洁胡一鸣
14、答案示例: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15、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16、(作者系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文学博士)
17、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18、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19、八年级课内成语解释汇编
20、(参考答案)(提示)“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二、爱莲说课件
1、?如此大手笔,简直不敢相信!错过绝对不再有,赶快扫码入群↓↓↓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这使文章更具思想特色。
3、比如,教学《陋室铭》我就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三个体验画面美感的写作训练:
4、丛予婕黄欣雨王晓婷方将来
5、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6、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
7、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解+练习
8、②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9、《关于的两个问题》(钱德车、陈友冰)
10、《鸟说》(清戴名世)《问说》(清刘开)
11、答案示例:《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千里之马》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12、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3、感知语言:在对课文语言的整体把握中感知语言的节奏
14、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讲解+练习
15、黄雪敏陈芷雯贺琨赵书苑
16、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阳柴桑(现江西省九江县)人,东晋著名诗人。
17、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本课学习的象征意义和衬托的手法,通过小结,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8、阅读是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孩子受益终身。
1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20、任务三《举办演讲比赛》讲解+示例
三、爱莲说拓展阅读
1、这样一个问题链,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明确作者描写莲不同角度,即生长环境、体态、风度。最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文章的思路、结构以及主旨都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2、渗透文化:在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前提下萌发文化的种子
3、答案示例:运用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
4、一池清莲,一池美丽,从古到今,莲的形象经常出现在雕刻和绘画作品中。许多诗人、学者都写过咏莲的篇章,赋予莲各种美好的品质。请写出三首描写莲花的诗歌,并说一说诗歌里莲花的形象特征和精神风貌。
5、其真不知马也(“……也”表判断。)
6、本单元目的一是培养学生“修身正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向古今仁人志士看齐;二是学习略读之法。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单元内容上选了古今的优秀仁人,题材上涉及散文、小说、议论文及文言文,让学生更全方面地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更充分地习得略读之法。“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道德底线。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围绕“孝”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让“修身正己”从文化、传统、文本中走向现实,通过日常行为习惯落到实处。
7、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茶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散文《爱莲说》。
8、《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单元教读课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学生七上学过《秋天的怀念》、《散步》等散文,七下也读过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第一单元)及小人物的精彩故事(第三单元),已经习得该题材阅读之法。在这里,教读课的学习,旨在学“法”——略读之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用恰当方式阅读写人记事的散文。
10、答案示例: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11、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清早去公园,被荷花的清香所吸引;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荷花的形状和姿态;第五自然段写作者观赏荷花时的想象和感受。
12、今天有人因为我喜欢阿狸而评论,“原来你这么孩子气啊”我只是笑笑回复,其实我一直都孩子气,只是你们没发现而已,总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一个样,两个人在一起又是一个样,前者只是想过得轻松自私些,没心没肺没人爱,所以,好好的爱自己,所有的好与不好不需要别人懂得和理解,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因为你再好,也有人不喜欢你,然而你再差,也有人把你当宝,所以,你只需要做最好的自己;
13、《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全文如下:
14、默读课文,说说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15、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解绶归隐后,饮酒赋诗,安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逸趣。
16、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17、(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课文配有插图,荷叶挨挨挤挤,荷花各具姿态,随风摇曳。插图既能帮助学生了解荷花的美丽姿态,又有利于学生展开想象,引发美好的感受和体验。
19、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0、正如人们所言,“百行德为首,百业德为先。”道德无论是对个体而言,还是对社会而言,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德的民族,因此有着丰厚的传统美德积淀。
四、爱莲说课外阅读
1、本文是篇写人记事散文,理解从小事中折射人物美德的写法是重点。
2、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学生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和教师点拨,会明白作者之所以不运用整饬的句式,是因为不同句式的表达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深意:其“我”不是写其他人的陋室,“我”只是在突出“我”的陋室;其刘禹锡在情操高洁、独善其身的陈述背后,隐藏着他讽刺现实和愤怒不平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学生还会明白写作意图决定着句式的选择。
3、教学重难点解析及处理策略建议
4、第四单元复习:知识点+测试题
5、这里有爱花史的概述,有对莲花的描绘,有对诸花的品评,有自己感情的抒发。而这一切,无不是为了突出“爱莲”的主旨,宜接写莲,约占了篇幅的三分之一。真是既惜墨如金,又详略得当,而无文意不足。
6、予(yú):我。
7、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8、③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施展,竭尽。)
9、答案示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通,空。直,挺立。
11、除以上福利外,还有价值288元的L3拓展实物材料包全部免费送!送!送!(仅限新用户)
12、第一课时明确什么材料符合中心,哪些需要重点详写,可以通过“病文会诊”、“头脑风暴”、“牛刀小试”等活动开展。
13、答案示例: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14、毋庸置疑,不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语文教学是残缺的。那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应该主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一是发散思维,二是聚合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并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所谓聚合思维,是一种从已知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或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方向明确、条理清楚的思维方式。这样看来,语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联想和想象、比较和归纳、异中求同、同中辨异等,都应成为引导学生进行语文思维训练的内容。
15、《陋室铭》《爱莲说》,本单元的教读课文,是文言文题材。《陋室铭》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它们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中的“私德”之美,“私德”即使人人独善其身;而《驿路梨花》及《最苦与最乐》则补充了美德中的“公德”之美,人人向善其群。
16、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17、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8、《驿路梨花》,本单元教读课文,是一篇小说。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的动人情景,歌颂互帮互助良好社会风貌。本课重在教授学生根据小说特点,提取故事梗概,把握文章顺序理解文章构思,学会用恰当方式阅读小说。
19、投稿网址:www.yuwenxuexizazhi.com
20、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五、爱莲说拓展延伸题
1、单篇教学重难点解析及处理策略建议
2、关于爱情,一直都倔强而执着,我只想要一个心里时时惦念着我,在我委屈和难受时给我个拥抱,借我个肩膀靠靠,我虽然喜欢独立,喜欢自由,但是仍然想要有人能让我在累了的时候可以依靠,让漂泊的心有个停泊的港湾,让我能有勇气继续向前走,因为有你在,哪怕繁华落尽,城市喧嚣,只要一回头,看见你还在,那么我便有力量微笑的继续向前,因为,你就是我的归依,因为我知道,你会不离不弃的包容着我的一切,那便是最好的幸福,不是不爱,而是因为最好的爱情,便是包容和理解………
3、比如,教学《陋室铭》初读课文后,有学生提出刘禹锡“自恋轻狂”,处处以古代圣贤自比,还有学生说“刘禹锡爱装蒜,自恋到难以理解的程度”。这些都是学生最真实的初读感受。面对学生这样的情感体验,课堂上我引入刘禹锡写《陋室铭》的背景作了如下处理: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有一幅由青莲和白鹭组成的名为“一路清廉”的图画,就被很多文人置于自己的书房中,所以荷花的象征意义还有清廉的意思。扩展资料: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
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生本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品味语言,对课文语言进行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从而帮助学生领会作者“这样建构和运用语言”的意图。比如,教学《爱莲说》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8、《短文两篇》的教学重难点有二: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积累文言词句。
9、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中的审美体验活动应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鉴赏画面美;二是体味音律美;三是领悟意蕴美。
10、教育科学研究院同乐实验学校
11、《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12、第21课《二则》讲解+练习
13、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14、“大单元”备课让我重新思考教与学,立体看教材,既见树木,也见森林。最后,感谢南山初语给我提供反思、自我完善的优秀平台,在优秀同行的激励和陪伴下,我会坚定地在母语教学之路上砥砺前行!
15、答案示例: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16、在写法上,《爱莲说》具有“说”这一文体的共同特点,即托物言志。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三种形象的对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谓高明之极。而且,文章以一个“爱”字贯通全文,使得文章结构严谨。
17、这样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会明白这一段文字连用5个“不”字描绘莲的美好形象,强调莲与一般花的不同,意在表现莲超凡脱俗的特质,进而表现作者的特立独行和与众不同。
18、《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19、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20、“独爱菊”,显示渊明雅致芬芳,傲然物外的性格,而且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